新闻资讯

上一篇: 读懂了80年代那场经济危机我们是怎么样度过的才知道如今该怎么办 下一篇: 【48812】碧波保卫战 桐湖渔民从“靠水吃水”到“巡湖护湖”

苏州65岁老伯藏书五万本:曾是当地最大摩托修理商为买书卖掉一栋别墅


  2023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,不少图书馆都举行了相关活动。对于江苏常熟居民王清波来说,他的家就是图书馆,每天都在过读书日。这名痴迷买书看书的藏书家,自称文艺青年,曾是苏州大市范围内拥有单册藏书最多的人,迄今为止收藏了五万余本书,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。

  上世纪末就已拥有百万身家的王清波,为了有地方放书,专门买了一栋别墅,在失去收入来源后,又毅然决然将别墅卖掉换钱。从此隐居乡村,购书不停、看书不止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逍遥书仙”。

  4月19日,在常熟翁家庄村农田尽头一户不起眼的大平房内,现代快报记者见到了王清波。一进门,醇厚的书香扑鼻而来,这是纸张被岁月浸润后所发出的味道。环视四周,屋子各处都堆满了书籍,桌椅、沙发、地上,甚至是厨房的餐桌上都高高摞起各式各样的图书。

  记者粗略数了一下,仅仅门口两个大书架上的书,就有数百本。“不好意思,家里有点乱。”王清波窘迫地笑了笑。很难想象,这个黑瘦的男人竟是五万多本书籍的主人。

  地上码放的大部头著作及大量快递盒占据了一半的过道,就没有落脚的地方,记者只得侧着身子,跟随王清波向里走。沿途经过的每间房间,无一例外都放满了书,其卧室的床更是被码放得半人高的书籍包围着。

  王清波一边带着记者参观,一边时不时进入一个房间打开一处柜子介绍某本或某套书籍。“这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世界名著是1996年出版的,发行量很少,当时就很受欢迎,就是太贵,当时每本要30多元,我是后来新华书店搬迁时觅来的。”“这套是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,全套共一千册,我为了配齐这套书,跑了上海、南京好几个城市,才收集了五百册。”“这套精装四部丛刊当时我花了几十元买来,现在市值在两万元以上。”对于每一本书,哪怕过去数十年,王清波似乎依然能回忆起购买的缘由和经过。

  记者注意到,在这户百余平米的平房中,每隔几步都放置了一个灭火器。谈及此事,王清波笑着说这是自己的“习惯”。“我之前做摩托车维修生意的,防火不能大意,这里就怕火灾。”王清波透露,自己住在这里十五年,做菜只用电磁炉,仅因为停电用过一次煤气灶。

  王清波1959年出生于常熟尚湖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,从小就对阅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,用他的话讲自己一直是个“文艺青年”。早在练塘中学读书期间,王清波为了方便看书,干脆申请成为了校图书室管理员,在那个纸质书还是唯一信息源自的时代,最低成本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自己的爱好。

  1975年,高中毕业的王清波进入常熟县糖烟公司牛奶厂工作,负责驾驶三轮摩托运牛饲料,也有了每月22块钱的工资。“那时的书一本通常是几毛钱,非常厚的书卖一块,我每月从工资里拿出十分之一,买七八本书。”王清波和记者说,年轻时自己精力旺盛,有时看书能一看一宿,可收入又有限,到了月底书看完了工资还没发实在不过瘾,于是他托关系办了一张县图书馆的借书证,而当时一个中等规模的国营单位,也不过有一两张这样的借书证。

  看书之余,王清波工作并未落下,由于司机、维修工一肩挑,很快被其他单位看上。1979年,王清波来到常熟县纺织品公司,进入汽车班学习修理机动车,这也为他日后下海奠定了基础。随着工资水涨船高,王清波的“购书瘾”也慢慢变得大,藏书开始增多,上世纪80年代就曾获得过“常熟十佳青年藏书家”称号。

  1993年,王清波赶上时代浪潮,带着一身手艺,白手起家开了家摩托车修理店,由于勤劳肯干技术好,一年近十万元的净利润,让他很快成为了“先富起来”的一批人。随着生意越做越大,王清波一度成为了常熟地区最大的摩托车修理商,1997年,他在青墩塘拿下了一间700平米的铺子,还得到了多家知名车企的特约授权,手下有9名员工。

  钱兜逐渐鼓起来的王清波,这下彻底实现了“买书自由”,做生意也不“安分”了,不仅经常边修车边看书,一有空还往古旧书店跑。

  一旦爱书人走进书店,是难以空手而归的。“那家店在学前街入口,有时一天要去两三次,碰上旧书刚收来运进店铺,店员还没摆书上架,我就自己解开蛇皮袋开始挑。”随着书籍出版量爆发性增长,王清波喜欢的书也慢慢变得多,看到有兴趣就统统购入,从买几本变成了买几捆。

  王清波回忆,当时他都是挑好后先寄存在店里,等凑够十来捆,直接开面包车过去拉走,当时仅在这一家店,一年买书的花销都在万元以上。此外,王清波还一周数次逛新华书店,和书店的工作人员都私交甚笃。千禧年前后,王清波达到了藏书的第一个成就——一万本左右。为了能有地方放下这些书,2002年,王清波首付10万贷款60万,购置了一栋别墅。

  可惜好景不长,2005年常熟市区开始禁摩。业务逐渐萎缩。王清波干脆脱产在家,从此不分昼夜日日买书、看书,有时忘了吃饭睡觉,为此妻子女儿没少埋怨他。2006年,王清波荣获首届苏州阅读节十佳藏书家称号,这是他第一张也是目前唯一一张市级藏书奖状。王清波解释,因为感觉自己藏书量巨大,一般人很难超越,后续评比便再没有参加。“当时苏州阅读节组委会和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一起来我家里数的,那时有3.6万本书,已经是苏州大市单册藏书数量第一。如果年年评,年年十佳,有点老面皮(常熟方言,指脸皮厚)。”

  生活还要继续。由于没收入维持,且买书花费巨大,存款很快花光。2008年,王清波不顾家人反对将别墅以250万元的价格卖掉,搬到了如今的住所。“现在那个地段的别墅涨到一千多万了,但我不后悔,卖房得到的钱让我随心所欲买了好多年的书,在我看来书是大于我的生命的。””

  退休后,王清波依靠名下一处店铺的租金及退休金维持买书及生活支出,依然平均每月添置二百本书,故常常入不敷出,贷款买书,为了缓解经济压力,只得“以书养书”。

  王清波和记者说,2010年以后他就不去线下实体书店,转而网购买书。尽管他连微信和电话套餐都是后来请亲戚帮忙弄的,但在一些电子商务平台上买书已经十几年了,拥有着相当的经验。

  渐渐的他发现,水准较高的学术书籍、装帧考究的世界名著以及字数在百万以上的大容量工具书,很有升值空间,可以像做生意一样“低买高卖”。于是在价格合适的时候,王清波会同时买下好几本相同的书籍,然后等待抛售的那一天。如今,他天天都会收发快递买进卖出,这也是家中存有大量快递盒的原因。

  王清波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本书,和记者举了一个例子。“这本《拉德布鲁赫公式》,主要是针对二战以后德国出现的系列疑难案件而写成,包括二战后对战犯怎么样做审判的问题,不少法学研究者都会研究。由于版权问题,这种书籍很容易停售甚至绝版,从来不缺买者。”而《劳特利奇哲学史》这套书王清波更是前后买过五套之多,仅一年时间每套就能获利400元。王清波坦白说自己并不避讳做“书贩子”,不认为会因此污了爱书人的名声,每本售出的书,他自己至少粗略看过一遍,一是判断是否有市场,二是只卖自己最喜欢的书。

  在王清波家的客厅里,摆放着一副梵高自画像的复制品。他和记者说,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,梵高生前郁郁不得志,自己这辈子也因为爱书失去了很多。“我其实不算藏书家,只是一个集书人,我不是说自己比肩梵高,只是和他一样不在乎别人的看法,只追求自己想要的。”

  一个细节是,在采访过程中向记者介绍某本清代志怪小说时,王清波不由自主地抚摸着书皮,喃喃道“以后老了躺着看这种书就很舒服”。


发表人: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   发表时间:2024-08-17 18:08:23    阅读:26881 次